很多人不了解中医,或许从未看过真正的中医
张大夫第期原创中医分享 来源 张大夫疑难重病诊治中心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昨天吃的有点腻了,没有吃山楂丸,喝了一杯清茶,瞬间感觉舒服多了。我心想,茶解腻的作用真是好用。这不就是中医讲的气化作用的体现吗。 会用中药者,以气胜病,而非逮着那功效去用。这样就把中药给限制住了。明白中药的药性比熟背功能有用的多。脾胃强盛之人,喝茶可以解腻。但脾胃虚弱之人,腻了生变喝茶则难解。体质是基础,喝茶是方法,解腻是结果。用什么方法,解决什么问题,根本还是在体质。 比如桂枝限定的功能是通阳气,解表寒之类。但我用桂枝,一定是先明白这个病的理法是什么。比如前几日跟老友聊天,说到精神类问题。我便讲到这个桂枝加龙骨是个好搭档。因为桂枝通心阳,可以使其精神倍出,郁的层面得以解决,要不然有些人的那颗心抽抽的针尖小就是因为没用桂枝。从这一点来说就是运用桂枝的通性。还有那个麻*,不只是解表药,往大了看,是一味解决人体肌表和脏腑空隙一切间隙的良药。驱散邪气,非麻*莫属。 不了解中医的人太多了,或许至此都没看过真正的中医,更不了解中医对哪些疾病擅长。医院看了中医就是中医,医院西医大夫开的中成药就是中医。这些都不是中医,只是用了中医之名罢了。那些理法的思路是中医思维?用药体系是中医思路?说实话,普通人很难鉴定。 但有人说好了就行,管它是啥,这是典型的偏执论。什么叫好?你以为那些指标好了就是好了?早着呢。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大夫治病不只是让复杂的病痊愈了,还让这个人多少年不生病。而有的大夫看似也治病了,但这个人三天两头反复发作。 拿着中成药滥用的比比皆是。药是中成药,可理法不对。医院西医的神经内科,给面瘫患者开中风再造丸。或许这个西医不太明白中医讲的外风和内风的区别。还有那个近期火遍大江南北的连花清瘟,如果对症了,也是个好药。可没见几个中医大夫开这个中成药,用这个的基本跟中医没啥关系。 作为中医,理应把自己的认识论,方法论归类于天人合一的规律中。一切的生活起居,对疾病的理法认识,都应该以此为基础。理论来源如果不是《内经》,那么这名中医大夫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解答,一定会逐渐西化。西化并非不好,做好好西医也不错。就是西化了以后再干中医,不伦不类。 童子功必不可少,这童子功不一定是童子才可以练,若是童子练当然更好,越早接触中医,越早进入中医的思维。从底层逻辑看,学习中医需要背诵大量的理法方药。这是将来为之所用的基础中的基础,就算如此,还是有很多学习中医的人,缺乏信心,一进入临床,很快被西化。原因就在于基础工还是不够扎实,也有因为急于求成,利益等原因。 好中医,应该避免过于执拗,但执拗是很多中医的通病。这一点还是源于长期过于不自信或太自信,总之心态调整的不好导致的。一个中医,再过去顶半个文人。而历代文人的陋习在教员和先生那早就被批判的淋漓尽致。这一点还是要认同的。穷酸气,文人相轻,书生误国举不胜数,如此应该把那份执拗调整为独立精神更合适一些。 中医不少,只是打着中医旗号的不少,但好中医极少。我敢说,大部分人都没见到过真正的中医。明理法的中医大都不会在闹市,越是那些人多的地方,越应该加些小心才好,这里面水深的你想象不到,操作起来的卑劣手法你无法理解。好中医都注重看病的质量而非数量。正是由于人人都想找好中医,而寻找的方式是看它的病号量,头衔,但 的莫过于口口相传。虽然口口相传也并非 ,但属于相对 是没问题的。 中医是一门技术,但这门技术广袤的接纳了各种自然学科的精髓。运用其中的规律,转变为解决人体疾病的学问。单说一本《*帝内经》中便涉及天文、地理、人事的信息。是从哲学到人体医学的不断加深,所以中医是一门技术,但更是一门富有传统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百科全书。 同样的一个鼻炎,西医的治疗从过敏原入手,局部喷药,全身抗过敏,脱敏治疗。根本看不到一个人的体质状态,耐受力如何,也没有这个概念。如果说中医比西医有优势,从眼前看一定是内科的疑难杂病方面中医有优势。但有些外科手术疾病,或许中医提前介入,可以不做手术,是不是也算是一种优势呢。 以格物致知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中医,正如我这些年深耕鼻炎一样。可以说一通百通。刚开始只会用辛夷、白芷、苍耳子,通窍。到后来用麻*附子细辛汤之类治疗。到现在整合了水路系统理论再去治疗。不断升级,提升治疗的全面性,针对性,疗效更突出,对疾病的把控更有力度。这是在长期的格物致知的方式下完成的。水路系统理论的形成,使我面对四高疾病也更加得心应手。对于疑难的水肿,哮喘,慢阻肺的治疗更是增添了一份理论基础。 好中医在临床上只有治病,再无别见之念。我听闻有团队去西医急诊科定期观摩,这非常好。一面学习中医知识,一面去看西医如何治病。这才是学问本身,或者医疗本身的价值所在。这样出来的大夫,中西汇通,既能保持中医的传统性,拥有极高的中医素养,思维方式。又能够面对中医不曾有深度了解某些疾病做出相应的分解,分析,对疾病治愈有利,对患者有利。 时刻谨记,在诊桌前,我是一名中医。 深耕者老张
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cf/10589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难得一见的个中药图谱史上最全赶紧
- 下一篇文章: 苍耳子泡水喝正确方法,苍耳子泡水喝的功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