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在用药过程中,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,按医生或药师指导用药。

第二节膏方应用常识

概述

膏方,又称膏剂或膏滋药。

膏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辨证论治为基础,强身与疗疾相结合,作用明显、服用方便的中医特种保健品,是中医的一个鲜明特色。属于中医常用八种剂型——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汤、酒、露、锭之一。

膏方的发展简史

战国秦汉时期: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述。《灵枢·痈疽》篇:“发于腋下赤坚者,名曰米疽,治之以砭石……涂以豕膏,六日已,勿裹之。”

晋代:膏方的运用,已由皮肤外敷,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用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。《肘后百一方》中“莽草膏”:“耳鼻病可以绵裹塞之。”“裴氏五*神膏”:“温酒服,如枣核一枚。”

明代:人们已经认识到膏方具有抗老延年功能。《御制饮膳调养指南》:用人参、生地,茯苓、蜂蜜制“琼玉膏”,用枸杞子制“金髓煎”,用天门冬制“天门冬膏”等。均规定以“慢火熬成膏”,并认为能“延年益寿,填精补髓,发白变黑,返老还童”。

清代: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。《理瀹骈文》对膏方的治病机理、配制工艺、应用方法等,均作了详细的论述。书中指出:“外治之理,即内治之理;外治之药,亦即内治之药。所异者法耳。”将内、外二法,融汇贯通,颇具特色。

现代:除临床外科应用膏方日益丰富多采外,并发展前人经验,形成补虚疗疾,复方多味的“膏滋药”。《张聿青医案》中,有近三十例膏滋方治疗血证、眩晕、遗精、哮喘、不孕、痛经等病。《丁甘仁医案》中的膏滋方案例辨证细致,论述精辟,理、法、方、药严谨。

膏方的种类

外用:黑膏药,软膏药

内服:

成药:如益母膏、二冬膏、十全大补膏、扶元和中膏、八珍膏、安胎膏、安神膏等。组成单纯、药味不多,既有针对性、又有全面性。

膏滋药:经过医生辩证分析,给予厨房,将药浓煎后去渣取汁,浓缩,再根据不同病情需要,加入适量的冰糖、饴糖或蜂蜜,并配以驴皮胶、鹿角胶等收膏。

膏方的适应与禁忌对象

适应对象:慢性病患者;亚健康人群;意欲提高机体免役功能,延年益寿者

对少年儿童,可以助长发育,提高智力;

对中青年人,可以增强体质,青春常驻;

对老年人,可以延缓衰老,永葆健康;

对身体虚弱多病的人,可以达到增强抗病能力,提高免疫功能,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缓解;

对于亚健康人群,能够调节情志、缓解压力、强身防病。

不适宜人群孕妇;婴幼儿;肝炎、结核等活动期患者;各类疾病发作期患者;急性病、危重病患者。

膏方组织的基本思路

坚持辨证论治:以临床资料为依据,中医理论为指导,治疗原则明确,辨证用药得体。

辨证与辨病相结合:对相关疾病及体质,可以按中药药理研究确认的相关功效选择用药。

辨证选用滋补之品人参、冬虫夏草、河车粉等各有其功效,须针对病机正确使用。一般来说,气血虚弱用生晒参,山参,冬虫夏草等;阴虚用西洋参,铁皮枫斗等;阳虚用红参,高丽参,河车粉等。

选用的膏类也需辨证:气虚血虚等选用阿胶;阴虚者选用龟板胶、鄨甲胶;阳虚者选用鹿角胶。

糖的选用也应分类:脾胃功能欠佳者用饴糖;阳虚气虚者用红糖;阴虚者用冰糖;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选用木糖醇、元贞糖。

相关食品选用有针对性:高脂血症、高血压等用黑芝麻;便秘用黑芝麻、蜂蜜;老年肾虚、腰膝酸软用核桃肉;气虚血少用桂圆肉。

中医膏方处方用药的步骤

开路方:原则上服用膏方之前,先用二周左右开路方。开路方应用健脾利湿中药以通利肠胃,帮助膏方吸收。一些病员提供的症状以及医师收集的其他临床资料较为复杂,一时难以确定用药原则,先以试探方开路,经二周左右服用后作出调整,为正式开出膏方打下基础。部分人群胃肠功能良好,临床资料全面,处方思路清楚,可以直接开出膏方。

开膏滋药处方:根据初诊病史,辨症分析及服用开路药后的情况,给予处方。在给予处方时,对膏滋药的服法,保藏方法以及饮食宜忌,生活调摄等医嘱,均应向病员作详细交待。

膏方的基本内容组成

膏方中的中药以优质药材为主,尽量不用草药、矿物类药物。

尽量多选用一些膏滋淅出量大的药物,以利于膏方的形成,如:生地、熟地、山药等。

处方药物的味数,一般在30-50味,相等于汤剂的2倍,每剂药的总量控制在5—8公斤。

处方总量以常用每日量计约15天。以服用时间计 5天左右。

生晒参、西洋参等每日用量一般3克不超过10克,野山参每日不超过0.5克,冬虫夏草每日不超1克,羚羊角粉每日不超过0.3克,蛤蚧粉每日不超过2克。河车粉每日不超过2克。

收膏的膏类克左右,糖类克左右。

每味药总剂量一般可掌握克左右。磁石、牡蛎、石决明等金石介壳类药物,用量要大一些,可用克左右。也可以完整开出处方后乘以15服。

需要包煎的药物如蒲*、旋覆花、蚕砂等。

人参、鹿茸等贵重药物,则不宜与他药同煎,应该用文火另煎浓汁,于收膏时将汁冲入,或研成细粉,于收膏时调入膏中。

膏方处方的注意事项

以平为期,不宜太过;

通补结合,不能只补不通;

温凉适度,不能一味温补;

必须顾护胃气;

注意方中药物的偏废及其相互监制。

现代研究表明肝、肾*性的中药:

植物药物:雷公藤、昆明山海棠、千里光、苍耳子、蓖麻子、望江南子、五倍子、石榴皮、诃子、商陆、三七、艾叶、桑寄生、土茯苓、半夏、蒲*、泽泻、何首乌、四季青、苏铁、金果榄、*蕈、野百合、西门肺草、苦楝子、蛇莓、蜂头菜、土荆芥、石菖蒲、桂皮、花椒、八角、紫花茄、青木香、马兜铃、一叶秋、黑面叶、相思子、鱼藤、猪屎豆、番泻叶、钩吻、*药子、藤*、常山、马桑叶、臭草、天芥菜、川楝子、*芩、棉籽、菊三七、密陀僧、乌头、柴胡、红娘子、七叶一枝花、麦角、朱砂莲、关木通、淮通、天花粉、丁香、大枫子、大白顶草、大尾摇(猫尾草)、广豆根、马桑、山道年蒿、及己、元胡、云香、木薯、五色梅、毛丹、白色丹参、冬青叶、地榆、肉豆蔻、丢了棒、合欢皮、红茴香、芫花、苍术、杜鹃花、杜衡(马蹄香)、青黛、苦楝皮、欧亚薄荷、虎杖、油桐子、金不换(华千金藤)、金粟兰、贯众、鸦胆子、麻*、罂粟、酸枣根皮、缬草、黎芦、麝香草、檫木等种。

单味动物药:鱼胆、猪胆、蜈蚣、蟾蜍、斑蝥、青娘虫、鳖肉、炮甲珠、海兔9种。

单味矿物药密佗僧、朱砂、雄*、铅粉、硝石、砒石、代赭石、胆矾、硫*9种。

膏方的制作与加工

浸药(用清水将药物浸透, 隔夜浸泡)、熬药(连煎三汁,过滤,去渣,文火浓缩)、收膏(加入糖类和胶、膏类等配料)、装膏。

配料:

糖类:冰糖、白砂糖、饴糖(即麦芽糖)、蜂蜜等。

胶\膏类:有荤胶、素膏之分。

荤胶:要求用*酒(-克)浸泡炖烊,解腥膻之气,助运化之力。

素膏:如桑椹膏、桃树胶等。

膏方的服法及医嘱

通常1天2次、每次30克,以温开水调服,饭前为好。胃有疾病者,可以饭后5分钟左右服用。

初次服用先以半量开始,饭后15分钟内服完,适应一周后,改为常规用法用量。

少用海腥、油腻食品,不饮浓茶、咖啡,戒烟酒,以利于膏方吸收。

不以萝卜为菜,以免与人参作用相拮抗。

感冒、腹泻、慢性病发作期、妇女月经期暂停饮用。待症状缓解或经期后再以续服。

注意保护脾胃功能,使膏方能够充分吸收利用。

开膏方时,医生通常已经根据服用者的具体情况,作了综合考虑,或祛病,或补虚,或攻补兼施,一般情况下,不需要吃其他补品。

如要另行进补,请询问开膏方的医生。医院咨询。

不良反应及处理

由于处方组织者的经验及膏方加工程序欠规范等,可能存在一些隐形质量问题。个别人产生腹胀、纳呆、腹泻、口腔溃疡、口鼻少量出血等,可能是由于使用滋阴、活血、祛风湿,温燥等药不当引起。可与处方医师联系,获取指导。或由处方医师开具相关小复方与膏方同时服用,解决上述弊端。不要将膏方轻易丢弃。

膏方服用的 季节

除了易于保藏等原因外,主要因为按四季的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特点,冬季是封藏的季节,天气寒冷,食欲旺盛,腠理致密,进食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方面,也较热天为多。

《*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说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”。因此,冬令正是及时进补的大好时机。

中医进补,四季皆宜。但服用膏滋药,则以冬季为宜。因为膏滋药比较滋腻,热天服用,不易消化吸收。同时一料膏滋药,一般要服6—7周,在气温较高时,容易变质。一般以冬至日起四十五天左右,即头九到六九为 时间。

如果准备一冬服二料膏滋药,则可以适当提前。

膏方的保存方法

膏滋药应储存在瓷罐(锅、钵)中,亦可用搪瓷烧锅存放,但不宜用铝锅、铁锅作为容器。

由于膏滋药服用时间较长,故应放在阴凉处。如能放置在冰箱里则更佳,可防变质。

如遇冬令气温连日回升,可隔水高温蒸烊,但忌直接将膏锅置炉火上烧烊,这样会导致裂锅和焦底。

不要每次更换一只汤匙去取膏,避免反复将水份带进罐里,使发霉变质。应该放一只固定的汤匙在罐里。

毛桑和琦酱的琦酱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cf/1068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