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。《易经》中蕴藏的天人之道,就是人类的生命密码。

只要我们掌握了相应的“口令”,宇宙生命就能“操之在我”,生、老、病、死尽在掌握。(这也就是阴符经中所说的“天有五贼、见之者昌,五贼在心,施行于天;宇宙在乎手,化万生乎身”)。

所以药王孙思邈说:“不知易,不足以言太医。”《易经》告诉我们,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的平衡。

现在很多人都违反了自然规律,结果影响了健康。读了《易经》之后,才会开始领悟:人类是自然之子,当然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,跟大自然和谐统一,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。

《易经养生全书》提出的“外调内理”养生之道,以及人体生物钟与生物节律养生法,正是《易经》养生智慧的精髓。

这两大养生成果,涵括了天人合一、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、四时节气及时辰变化的道理。

那么,《易经》是如何阐述自然与人及人体健康的关系的?其养生的 境界是什么?该书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学习《易经》深入了解自我健康的奥秘,

揭开《易经》神秘的面纱,并运用养生治病的 境界——外调内理、内病外治之法,以及饮食之道、经络阴阳之法等,

为我们解开《易经》的祛病养生、健康长寿密码,以便我们把《易经》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实践中去,进而实现我们尽享天年的目的。

由此看出,此书是学习《易经》养生的一把钥匙,可以帮助广大读者轻松、快捷地学到实用有效的养生知识,并掌握《易经》中的生命口令,给生命注入全新的活力,实现“治未病、不生病、长寿命”的愿望。

(一)养生从《易经》学起

提起《易经》,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,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。事实上,《易经》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。

《*帝内经》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,其实,它只不过是《易经》的一条分支。

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,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《易经》发展而来。只有把《易经》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,才能达到尽享天年、悬壶济世的目的。

人类与自然的关系,与“鱼与水的关系”相同,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所以《易经》倡导“天人合一”的养生观。

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中指出“五脏应四时,各有收受”,“和于阴阳,调于四时”,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。

养生贵在天人合一,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:

,顺应天地自然原则。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,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与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。

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,顺从阴阳的消长,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,吐故纳新,养精守神,

只有心神、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,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,才能使人体强健、祛病、增寿,乐活于天地之间。

第二,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。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,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。

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。

我们若想养生,必须做到“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,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,做到适应日节律、月节律、年节律

(二)学习《易经》,认识自我健康

1、《易经》的人体观

《易经》的人体观是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的,提出“天人合一”的观点,并依此划分身体各个部分。

将人体的上下、内外分别以阴阳两种性质来代表,即上身、外表为阳,下身、体内为阴,而在体内的五脏六腑、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又有阴阳之分。

所谓“阴阳”,在中医的概念中,仅仅是引进古代自然哲学中的两种代表符号而已,

比如日为阳、月为阴,动为阳、静为阴,如此,身体的各种状态及健康、疾病的各种程度都可以划分为阴与阳。

2、阴阳属性表

阳:动态外向上升温热明亮无形功能兴奋散发温煦

阴:静态内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物质抑郁凝聚滋润

与此同时,根据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又以八卦配脏腑和人体各部如下:

先天八卦:乾兑离震巽坎艮坤

卦数

五行金金火木木水土土

脏腑脑/大肠肺心/小肠肝胆肾/膀胱胃脾

部位头口目足股耳手腹

(前面我们读说卦传中就涉及到这些知识)详见本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cf/77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