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春季容易过敏的原因

内因:过敏体质又称特禀体质,从中医角度来讲,出现过敏病症的主要因素是正气不足。《*帝内经》说: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,又说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就是说身体自身的正气不足,卫外不固,外邪才会趁机入侵。

春季在五行属木,风邪重。风为百病之长,若人素体禀赋不足,肺脾肾虚,加之风邪外袭,侵犯肌肤、孔窍,气血运行失常,使营卫不和,内不得通,外不得泄,在皮肤则见风团、丘疹,在孔窍则见目赤红肿、目痒、鼻塞、喷嚏、咳喘,有的甚至耳朵瘙痒流水,而风性善行而数变,故疾病多有变化,游走不定,皮疹骤起骤消,忽轻忽重。

外因:春季气温开始升高,霉菌类物质活跃,加上空气干燥,空气中的粉尘、花粉等弥漫,过敏原增多,人们穿衣也渐渐变薄,这就导致过敏的机会大大增加。风性轻扬,易袭阳位,所以暴露在外的面部首当其冲,容易出现面部皮肤瘙痒、烧灼的过敏症状,以及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结膜炎、荨麻疹、中耳炎等病症。

二、过敏体质调养方法

对于过敏体质的调养讲究“三分治七分养”,养大于治,而且要全周期调养,不能在发作时临时抱佛脚,要在疾病缓解期就时时处处注意。

1、生活要有规律,保证充足的睡眠,尤其要睡好子午觉,保证八小时睡眠。衣被要勤洗多晒,减少过敏原接触。

2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,尤其在缓解期更要多加锻炼,运动能促进体液循环,增强肌肤抵抗力。但要注意不要做剧烈运动,如快跑、踢足球等,春夏季节最适合户外大步快走,以微微出汗为度,不可大汗淋漓,也可以在干净的的泳池中游泳,沐浴时不要用太冷、太热的水,用略凉的温水洗浴,用柔软、清洁的毛巾擦身。过敏体质者适合雨后户外锻炼,降雨能够冲刷掉空气中大部分的花粉、粉尘,所以花粉、粉尘过敏者更适合雨后外出踏青。

3、饮食清淡,营养搭配,多吃应季绿叶菜,禁食发物,尤其是生冷、油腻、甜食、辛辣、鱼虾等发物,前面我有专篇论述了发物的种类和注意事项,请翻阅参考。中医大夫眼中的“发物”到底是什么?

4、洗脸时不要选择碱性太强的洁面产品,尤其是肥皂,不要用太冷或太热的水,要选择柔软舒适的毛巾。洗脸后用毛巾擦脸,不要自然风干,因为这容易让皮肤受到风邪侵袭。皮肤护理以基础护理为主,注意防晒,尽量避免选择含有香料、色素等光感物质的化妆品。过敏皮肤容易干燥,要注意多喝水,并做好保湿,及时给皮肤补充水分。

5、要避免不良情绪,尤其是女性,春季易怒易抑郁,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,可以使神气调和,增强免疫。

三、改善过敏体质食疗方介绍

1、自制黑芝麻糊:黑芝麻、黑豆、桑葚炒熟打碎,每日适量冲水服用,具有温肾健脾,增强代谢,提高免疫的功效,适合过敏体质缓解期食用。

2、大枣姜糖水:生姜50g,大枣5枚,红糖适量。将生姜洗净切片,大枣掰开,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小火煮沸后加红糖溶化,去渣服用。具有活血散瘀、健脾和胃的功效,适合食鱼蟹等食物引起的荨麻疹。

3、辛夷煮蛋:辛夷12g,鸡蛋两枚。加适量水同煮,蛋熟去壳后再煮5分钟,喝汤吃蛋。具有祛风通窍、祛风止痛的功效,适用于过敏性鼻炎、鼻塞、头痛等症状。

四、中药治疗

缓解期:对于皮肤过敏者,多见营卫失和、肺经伏热,治疗以调和营卫、清泻肺热为主,可以桂枝汤加减治疗;呼吸道过敏者,大多卫气不足,治疗以补益肺卫为主,可用玉屏风散加减;食物过敏者,大多脾虚湿盛,治疗以健脾化湿为主,可用六君子丸加减;对于过敏性紫癜患者,大多血热瘀阻,治疗宜清热解*、凉血止血,可用桃红四物汤、犀角地*汤等加减;对病程久,肾气不足者,治疗时要加以健脾补肾,可用桂附理中丸、健脾益肾丸等加减。

发作期:当代 医家祝湛予制过敏煎:防风、银柴胡、乌梅、五味子加减治疗。辨证属于风寒者,加挂枝、麻*、升麻、荆芥等加减;风热者可加菊花、蝉衣、银花、薄荷等加减;血热者可加丹皮、紫草、白茅根等加减;热*内盛者可加连翘、银花、甘草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板蓝根等加减;过敏性紫癫者可加藕节炭、血余炭、荆芥炭、茜草根、早莲草、仙鹤草等加减;冷空气过敏者可加桂枝、白芍、生姜等加减;过敏性鼻炎可加白芷、菖蒲、辛夷、菊花、细辛、生地、苍耳子、葛根等加减。

五、穴位敷贴治疗

除了内治法,本人师爷田丛豁教授在天灸理论的基础上,提出了冬病夏治的概念,并发明冬病夏治三伏贴,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,借助自然界夏季旺盛的阳气,加上阳热的药物,使人体阳气随之升发,体内寒气随之化解,而达到扶阳祛寒的治疗目的,同时为秋冬储备充足的阳气,使人体在冬季时不易被严寒所伤。冬病夏治三伏贴具有调节阴阳,调整脏腑,扶助正气、抗御病邪、抑制机体过敏状态的作用,容易过敏的朋友建议三伏时采取穴位敷贴治疗。

六、针灸治疗

急性期祛邪为主:痰浊壅肺则化痰利肺平喘,实则泻其子,取肺金之子膀胱经为主化痰宣肺平喘;心火旺盛则清泻心火,可取中冲刺络治疗;肝火偏盛则佐金平木,可取肝俞、太冲、行间等穴或开四关;肾阴不足则泻南补北,可取涌泉穴施以灸法。

缓解期以扶正为主:肺脾两虚则培土生金,多用足三里、脾俞、胃俞等穴;肺肾两虚则金水相生法,取肺俞、中府、膏肓、神阙、肾俞等穴;脾肾阳虚则益火补土,可采用督脉灸法;阳虚水犯则采用培土制水法,多取足三里、脾俞、胃俞等穴;肝郁乘脾则采用抑木扶土法,多取肝俞、足三里并配合开四关。

温馨提示:本文所提及药剂及治疗,均需医师指导、操作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jb/102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