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来了,身边的绿意又开始盎然。

  有一句话说:“没有一种植物拒绝春天,就像没有一个人拒绝成长。”绿植,是春天里来唤醒我们的天使。

  《东乡草木记》是聊城谭庆禄先生所著散文集,年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泰山文艺奖。该书堪称是一本植物传记,描述的大都是在聊城当下或过去常见的野生草木。

  今天,我们就跟着这部获奖书籍去认识身边的花花草草,它们中有的看似纤弱,却藏着惊人的力量;有的人见人烦,却是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至宝;它们中有楚楚动人的“美人”,有“腼腆内向的少年”……走近它们,往往会有相见恨晚之感,感叹这个世界丰富又有趣。

1.酢浆草:纤弱背后藏惊人力量

酢浆草

  酢(cù)酱草,茎叶细碎纤弱,搨地而长,给人楚楚可怜之感。

  您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这种柔弱的野花草,有一种惊人的弹跳力:它的蒴果成熟后,稍有风吹草动,便能马上开裂,种子迅疾弹跳而出,如一群受惊的跳蚤。而在这瞬间爆发后,蒴果随即又会闭合,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。

  据观察,酢浆草种子的弹跳距离能达到两米以上,且具有较强的黏附力,坚硬的墙壁上,光洁的瓷砖,都可以黏附。弱不禁风的酢浆草,蕴藏着惊人的自然力量。

  在聊城,酢浆草比较常见,无论是野外还是居民家中都可见到。有意思的是,您若买一盆植物回家,花盆中可能就会悄悄地长出一簇酢浆草。它喜欢这样“寄人篱下”,默无声息地生长,好像一生积蓄的力量,就为种子瞬间的弹射,实现种族的繁衍。

2.龙葵:是美味也是“玩具”

龙葵

  龙葵,属于茄科,能长得较为高大,目前在聊城的城乡仍常见。

  或许,在农村长大的市民小时候吃过这种野生的酸甜可口的“酸葡萄”,即龙葵子。发现成熟后的紫黑色的龙葵子,人们在其枝杈一捋一把,快速地往嘴里一捂一把,生怕被人抢了先,以致 吃得满嘴黑乎乎。

  有趣的是,圆球状的龙葵子与蓖麻中空的长杆还可以搭配成一个“玩具”:龙葵子放入蓖麻杆中,从杆另一端吹气,“球”便悄然跃起,吹气不断,“球”便久久悬浮于空中。

3.苘麻:天生一副悠然范儿

苘麻

  苘(qǐng)麻,在各地有多个不同的名字,如磨盘草、青麻、白麻、椿麻。这是一种至今在聊城仍常见的野生植物。

 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,苘麻是烟民的一大 。自卷的烟,往往因为烟叶具有浓烈的味道而口感较差。这就需要添加一种辅料。苘麻叶子便成为 选择。

  当然,苘麻带给人们的不止这些,它甚至还被当作物种植,枝干的外皮,可用来编麻绳、制麻袋。

  此外,苘麻本身的样貌也很容易给人亲近之感。它的茎秆、叶子、果实,布满了柔软的茸毛,触摸它像触及绸缎,一种绵绵的舒服感觉。它的精神气质不温不火,不急不躁,一幅悠然淡然的样子,像极了腼腆内向的乡村少年。

  苘麻,还留给我们一句谚语:麻秆儿打狼——两头怕。苘麻秆像棍子,所以狼怕。而苘麻秆仅有棍子的外形,并没有其硬度,所以人心里有数,也怕。

4.茑萝松:堪称花中“美人”

茑萝松

  茑萝松,又名金丝线、游龙草、羽叶茑萝等。这些名字都是对它形象的贴切诠释。

  其叶片呈羽状,碧绿精致,每一片叶片,有10多对线形至丝状而平展的细裂片。可以说,一个叶片,就是一片晶莹鲜嫩的绿色羽毛。

  茑萝松的藤蔓纤细,却能延伸得很长很长,散乱缠绕,扭结挣扎着生长。它的小花精美,细而长的花管,前端五裂,形成一个正五角形,花色之红达到 。

  其茎、叶、花均精致秀美,它满身散发着妖娆之气,堪称是花类植物中的“美人”。“羽叶茑萝”这个美丽的名字,也与它的形象蛮配。

5.*花蒿:立大功的“讨人嫌”

*花蒿

  *花蒿,又名“香蒿”“臭蒿”,应是最为卑贱的野草之一。在聊城,人们蔑称它为“臭蒿子”。对于乡村生活,此物可谓百无一用,有一种浓烈的怪异气味,牛羊不吃,鸡鸭不睬,人更不亲近它。

 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它,却生性泼辣顽强,几乎随处可以生长。旧时的夏天,蚊虫肆虐之时,*花蒿才能有一点用途:把*花蒿编成草绳,点燃,白烟袅袅而起,蚊子顿时逃之夭夭。

  近年,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“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”而获得国际医学大奖,甚至诺贝尔奖。青蒿素正是从*花蒿中提取的,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。如今,它已是如雷贯耳了。

  世间之物,都是自然演化的一个奇迹。*花蒿告诉我们,当人们对自然多一些敬畏之心,或许便可少遭受些苦难。

6.苍耳:其貌不扬却浪漫

苍耳

  苍耳,一年生草本植物,有高大的身躯,枝杈俨然,宛若一株小树。苍耳子大小若桑葚,但周身长满倒刺,嫩时翠绿,成熟后变为*褐色。因此,在聊城,它又被称为“驴刺挠儿棵”“刺挠儿狗”。

  苍耳子较受人嫌,粘到人、畜身上,轻易不掉。因此,人们有时用苍耳在熟 做个小恶作剧:趁他人不注意,抛到对方的头发上。一时间,这个头戴苍耳的人,常常便成为朋友取笑的对象,大家一片欢呼。

  其貌不扬的苍耳,还与一个浪漫的故事有关联:《诗经》有《卷耳》篇,其中一句为“采采卷耳,不盈顷筐”。说的是一个女子采集卷耳,采呀采呀,半天也采不满一小筐。原来,她思念起远行的丈夫, 干脆把筐弃之路旁不采了。

(全媒体记者林志滨)

“聊城晚报新媒体”版权与免责声明:

①凡聊城晚报原创的所有作品,已授权旗下   

③如有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争议,请在聊城晚报新媒体留言或致电:-,我们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编辑:殷莉莉

你的阅读和转发是对小编的 鼓励

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南京治白癜风 的医院
北京治疗白癜风 的医生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yt/23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