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贴了吗听听吴鞠通,还有新贴法上
超然 超然脱俗,不畏世俗真性情:卓群洞见,无涯学海泛舟轻。 (作者:吴宝林马超)虽然已经立秋,但是身边的大家依然都在感叹“太热了”!这可不,掐指一算,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还没过去!根据历法来看,今年的三伏天共有40天,初伏从7.16-7.25,中伏从7.26-8.14,末伏从8.15-8.24。想要从高温中解脱,至少还要等到8月底呢! 不过,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其实就和三伏有关。所谓三伏,就是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。“伏”,表示阳光对地球照射最旺盛之时,也是地球阳气最旺盛之时,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。 按照传统推算法,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、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(头伏)和中伏的开始日期,立秋以后的 个庚日为末伏的 天;按照阳历推算法,三伏一般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。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三伏天虽然热,也是养生治病的好机会! 《*帝内经》中就曾提到,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;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;恬淡虚无,精神内守;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;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中医的哲学观和养生观,指引人们顺应四时、和于节气。 而三伏贴,正是顺应这样的天道,冬病夏治,帮助人体抓住一年中最旺盛的阳气。 一年阳气最旺之时,谁能抓住越多的阳气,到秋冬就越能抵御外邪入侵。三伏天期间,将相应的中药做成膏药,并贴在相关的穴位,能预防冬季复发或加重的某种疾病。时间上,每天上午11点开始到下午3到5点左右,贴4-6个小时,效果较好。 那么今天,就根据先祖吴鞠通家传的医案杂记,将相关穴位和中药,以及辅助疗法,结合临床经验,总结并且分享给大家! 吴鞠通是谁呢? 他是清代 中医,著有《温病条辨》、《吴鞠通医案》,在清代几位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,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独立完整的温病学说体系,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他曾独创不少闻名并造福于后世的药方,像大家耳熟能详的藿香正气散、银翘散、安宫牛*丸等。尤其是安宫牛*丸可谓药方最全,炮制 ,因此效果有着“市面牛丸不及吴家一丸”的盛誉! 吴鞠通先祖吴鞠通三伏善用姜,贴大椎、百会、至阳、命门、腰阳关等,被视为人体的小太阳。如,百会用姜“天灸”,即用一片铜钱大小厚度的姜片置于百会穴(人体所有气血最集中之处),上面用艾灸或太阳照射30分钟,可以提高阳气(高血压者慎用此法)。先祖多用吴茱萸粉,间或用葱根或各类豆子。 先祖吴鞠通亦常用先拔罐再配合艾灸、伏贴,效果更好。多用瓷罐,透明玻璃罐或可易见皮肤淤紫程度,罐口蘸面粉,可防磨伤皮肤,拔3-5分钟,后进行艾灸或伏贴。灸或贴后,若再进行捏脊将更有益疗效,从尾椎捏到大椎,捏三遍, 一遍要在腰阳关和至阳穴提一下。小儿捏脊,宋代钱乙的《小儿要证直诀》有记载。 真正从根本上提高人体阳气的,是大灸法,或“火龙灸”。据吴鞠通医案记载,在整个脊椎做“火龙灸”,即:从颈椎到骶椎,铺上干毛巾,再铺上湿毛巾,洒上高纯度高粱酒,点上火,火燃烧一分钟左右灭掉,补阳气效果显著。医院院长吴宝林为好莱坞 导演进行大灸法 岳美中的大灸法,7颈椎12胸椎5腰椎直到尾椎,每个椎间隙贴姜片,上燃艾炷,也值得参考。 我们守成创新,顾及效果和可操作性强,采用鲜芥末膏贴伏。 对于老慢支,肺气肿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、哮喘,一般以白芥子和白僵蚕为主,姜汁将药化开,将之配上专用膏药贴,或者大号创可贴,贴在风门和肺俞,先祖吴鞠通还会加上大椎,因大椎是阳气所会之都。亦可采用大灸法,在穴位上隔2.5铜钱大小厚度的姜片,用艾炷做悬灸。哮喘病,伏贴关元配合对蛤蚧研磨成粉,冲服,效果更好。 《本草纲目》、《本草经》等对蛤蚧治疗喘咳疾病多有记载。 对于过敏性鼻炎,我们用鲜芥末膏效果特别好,贴在印堂和迎香穴,30-40分钟。疫情期间病人出现鼻塞鼻炎等,我们用三伏灸配上针刺“蝶腭神经节”,效果更佳,但面部神经线多故痛感强烈。再配上相关消炎中药,如苍耳子等。我们称之为“三个一”,一穴、一针、一药,抓住三伏天治疗鼻炎,很关键。其实,不仅是支气管、哮喘、鼻炎这些病症可以通过三伏贴来达到缓解、治疗的效果。对于脾胃病、各类心血管病、老年认知性障碍以及不孕不育,三伏贴也都有一定的效果。具体怎么用?我们将在下一期继续和大家分享。 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价值的中医知识,请继续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yt/5812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产地快讯五味子平贝母橘核卷柏
- 下一篇文章: 收藏10种中成药可用于神经衰弱,改善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