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曾奶奶频道,选择曾氏调养堂治未病,让天下无病!

名医名方.御风通鼻汤

成肇仁,男,年生。主任中医师,湖北省知名中医,师从全国 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,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,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。从事中医教学、科研、临床近50年,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;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;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。在学术上侧重《伤寒论》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。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,尤其对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、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,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。

组成:*芪30克,白术12克,防风10克,桂枝10克,白芍15克,苍耳子10克,白芷10克,辛夷花10克,细辛3克,薄荷6克,炙甘草6克。

功效:益气固卫、调和营卫、宣风通窍。

主治:过敏性鼻炎以及反复感冒见鼻塞流清涕者。症见鼻塞,鼻痒,流清涕,喷嚏,或动则汗出等,舌淡红(暗红)苔薄白,脉沉细,证属气虚,卫表不固,营卫不和,风寒之邪闭阻鼻窍及久而化热者均可加减运用。

用法:水煎服,日1剂,分3次温服。

方解:过敏性鼻炎属鼻鼽范畴,多由素体正气不足,外感风寒,久致鼻塞不通,不闻香臭,或反复发作的鼻痒、喷嚏、流清涕甚则头痛,脑鸣之症。成肇仁认为鼻鼽多为素体正气不足,或遇气候变化,加减衣物不当;或起居不节,过逸过劳;或饮食偏嗜等原因而诱发,加之空气污染,故而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。鼻鼽早在《素问·脉解篇》就有论述。明代·戴元礼《证治要诀》说:“脑冷肺寒所致。”故本病表现在肺,但其病理变化与脾肾有一定关系。本方由玉屏风散、桂枝汤、苍耳子散三方加减化裁而来。因正气素亏,卫表不固,故用玉屏风散益气固卫。方中*芪益气固表,白术健脾气以助*芪益气卫表之力,防风发表祛风胜湿,三药内外兼顾犹如屏风御风于外,故而名之。桂枝汤调和营卫。《医宗金鉴》言:“桂枝主芍药,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;芍药辅桂枝,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。”本方中白芍用量大于桂枝,重于调营和卫;因前已有白术甘温健脾,故去姜、枣、草。苍耳子散中苍耳子祛风通窍;白芷散风通窍;辛夷花散风寒,善通鼻窍。《本草从新》谓:“辛夷辛温轻浮,入肺胃气分,能助胃中清阳上行。通于头脑,温中解肌,通九窍。”薄荷辛凉散风,清利头目,又可佐制余药之温,加细辛散风寒,通九窍。全方益气固卫,宣风通窍,内外兼顾,配伍平正,适合较长时间服用。遵《内经》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之旨,以期培补正气,御邪于外。

加减运用:若风寒盛兼有头痛者,可加荆芥、羌活、川芎等;若风寒化热者可加桑叶、菊花、*芩等;若咽红咽痛者,可加牛蒡子、玄参、马勃等;若流脓涕者可加鱼腥草、冬瓜仁、连翘等;若痰多难咯者,可加全瓜蒌、浙贝、桔梗等。(湖北中医药大学雷辉整理)

感冒宁(宋氏主任医师教授)苏叶10克、薄荷10克、藿香10克、防风10克、荆芥10克、双花12克、苍术10克、*芪10克、甘草3克

解邪固表。感冒时邪,鼻流清涕,咽痛,咳嗽或伴见恶心、大便稀,或有发热恶寒,舌苔白腻或微*腻,脉多浮缓。

上药为一剂,煎两次, 次用清水约毫升,浸药半小时,煎取毫升左右。第二次用水约毫升,煎取80毫升左右,去渣。两次药液混合后,分2次,早晚温服。一般三剂即愈,重证可继服3剂。小儿用量酌减。

咽喉痛,加桔梗10克、僵蚕6克;咳嗽痰多稠,加浙贝10克,清稀者,加半夏6克、陈皮9克;夏季感冒,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;口渴汗出、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、石膏20克、荷叶10克。

年流感流行,某些学校、工厂集体服用,效果显著,并有预防作用。胃肠型感冒疗效尤佳。几例重症感冒,曾住院用中西药物、输液治疗,效果不显,服用本方3--6剂即愈。百病 秘方集(第二版)

文章内容为曾乐原创,所有图片选自网络,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。欢迎朋友圈转发,转载请联系我们.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yt/75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