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毅这次解决的不只是六月寒正安
友情提示:本文较长,涉及内容宽泛,耐心读完,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! 寒的治疗原则 《*帝内经》云:寒者热之 就是寒性的病用温热药来驱散它 寒邪性质见《六月天里,我怎么就寒了呢?》一文 那么这里一般用到两类药 伤寒(又叫表寒):用辛温解表药 中寒(又叫里寒):用温里药 这里介绍几味常用的药物 ▽ 麻*辛、微苦、温 1发汗散寒解表首先辛能发散,温能散寒,所以麻*的发汗解表是针对表寒证,也是伤寒证。 伤寒是体表有寒,同时寒性收引,毛孔是关闭的,没有汗。 麻*辛(就是辣)能发散。其实在辛温解表药之中麻*不是最辛的,姜比它辛、葱比它辛、细辛比它辛(人家名字就是叫辛),辛夷花也比它辛(这家伙也带辛字)。麻*虽不是最辛,但是麻*在辛温解表药之中的发汗力却是最强。 WHY?看脸啊!麻*的外形,麻*是用茎,但是它的茎是中空的,中间空的像吸管,它的外透就强,由于这个外透力加上辛味,所以发汗力就最强。 2宣肺平喘麻*的宣肺平喘也有特征,一般是用在实喘。 实喘有什么表现?在喘的时候,觉得胸部很憋闷,好像气很多,要呼出去才舒服,这种叫实喘。 麻*有发汗作用,汗孔又叫作气门,汗出则气可以通过毛孔发泄出去,胸口的气就散开了,所以能够宣肺平喘。 3利水消肿麻*的利水消肿并不像茯苓、薏米那种刻意利小便,它还是通过发汗(汗也是水),让水从毛孔而出。用了麻*就算不利尿,小便自然也会多。 其中蕴含着森森的中医道理毛孔通皮肤肌肉之间的腠理,腠理通三焦,三焦是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,腠理一通三焦的气和水液就通,气和水液一通就算不利小便,小便自然也会多。专业术语叫提壶揭盖。 提壶揭盖以前的茶壶,壶盖上面还有一个小塞孔,当你倒茶倒得不顺畅时,把那个小塞孔轻轻打开,让气一对流,水就容易倒出来了。麻*发汗,一发汗毛孔打开了,等于茶壶的小塞孔打开了,气一对流,没有刻意利小便,小便也有。 强烈注意由于麻*的发汗作用很强,使用时应遵循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,比如南方人的特质特征是上热下寒、外热里寒,由于南方气候炎热,所以一般南方人的毛孔是比较疏松的,特别容易出汗。所以南方人用麻*来发汗不需要用到很大量。 而北方人刚好相反,北方人是外阴内阳、外寒里热,伤寒是寒邪伤于肌表,所以假如北方人本身肌表就寒,再来一个伤寒,寒上加寒。他们不太容易出汗,所以用麻*,一般用量就需要比较大。 桂枝辛、甘、温 1发汗解肌辛温能发汗,甘温能补益,由于甘温能补益,甘的味道又有点和缓,所以桂枝的发汗作用实际上不是太强。 同时由于桂枝的颜色是偏红的,所以它能够深入到血脉血络,所以它的表达叫作发汗解肌,它的作用部位比麻*要深一点。 2温通经脉①通四肢,中医叫作以枝走肢,树枝走人的四肢。②通心脉,红色入心。③通月经,用在宫寒,经色紫暗夹血块,小腹冷的病症。 3温阳化气甘温能补益能补阳,温阳化气就通过补阳来增强气化作用,气化主要用在水液代谢,所以水湿痰饮病经常用桂枝。 下面,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温里药中的肉桂 ▽ 肉桂辛、甘、热 这伙儿和桂枝长在同一棵树上 桂枝是树枝,肉桂是树干的皮 1补火助阳桂枝温,肉桂热,热的程度是高于温的,所以肉桂的 个作用是补火助阳。补火助阳用在阳虚,尤其是肾阳虚。 2散寒止痛散寒止痛多用在里寒证,那么也就是说肉桂这个药是比较好用的,虚寒的阳虚可以用,实寒的寒凝也可以用,散寒止痛最常用,宫寒或者是中焦脾胃的寒也可以用。 3温通经脉温经通脉的功效跟桂枝有点接近,但是常用的范围略小一点,通常用它来温暖下焦,比如说子宫。把它外延到温血脉、温四肢行不行?也可以,但是用起来好像没有桂枝用得广。 听古人说:作为树干的皮有嘛意义古人的思路是这样的:假如一棵树上,一般长在上部就偏于走上部,长得下部的偏于走下部,所以肉桂是树干的皮,它就偏于走脏腑。所以一般是用在温里比较多。 生姜辛、微温 其实生姜没那么热 真正热的是干姜 但是生姜的辛味比较够 1发汗解表它的发汗解表的功力中等,是用在刚才讲的表寒证(伤寒)。 2温中止呕用在非热性呕吐。所谓非热性呕吐就是以寒性呕吐为主,其他的痰湿呕吐、气滞呕吐、气逆呕吐等等都可以用,所以生姜又叫作“呕家圣药”。 3温肺止咳假如感受了风寒,咳嗽初期,可能一碗生姜汤就搞定。另外,假如咳嗽伴咽喉痒,不算太严重的,那么用生姜熬汤可以止住。假如咽痒得比较厉害,单味生姜就不够力。 配伍时,还有用法用半夏、生南星时,加生姜,一个作用就是增强半夏、南星的功效;另外一个是能解半夏、南星的*。同时生姜也能解鱼蟹之*,所以一般煮鱼腥味比较重,和螃蟹这种比较寒的食物时,可以用生姜解*加去腥。 这里,又可以比较一下温里药中的干姜 ▽ 干姜辛、热 1温中散寒干姜的发散力不如生姜,但干姜的内守力强于生姜,所以干姜最长用于温脾暖胃。 2回阳通脉这个功效比较猛,发挥此功效是要和附子搭配的。所谓回阳通脉一般是用在比阳虚还要严重的亡阳(关于亡阳巴巴巴此处省略很多字),也就说阳虚比较危重的时候。 3温肺化饮这个饮一般指的是痰白清稀。碰到痰白清稀的时候,既可以用生姜,又可以用干姜。 送你一个组合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这组组合用在寒性咳嗽效果比较好。或者这样讲,碰到刚才讲的寒性咳嗽伴咽喉痒,假如不太严重,可以先用生姜,生姜搞不定的,你就可以上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这组组合。当然, 是配上其他药物的前提下。 你应该知道:干姜与生姜的一个区别生姜一般是嫩姜,偏于发散,而干姜是老姜,是晒干后的偏于收敛,生姜入胃比较多,长于止呕,干姜暖脾比较多。 附子辛、热,有* 注意有*二字 用附子时要格外谨慎! 1回阳救逆所谓回阳救逆是用在亡阳之时。 2补火助阳补火助阳是可以用在一般的阳虚之时。 3散寒止痛散寒止痛多半用在里寒证。实寒、虚寒都可以用。 古书大概这样形容它它辛、有*、大热纯阳,其性浮而不沉,其用走而不守,通行十二经,无所不至。 也就说它的游走性比较强,同时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,所以补气时要复散失的元阳经常配人参,而又能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,这时候经常配熟地。 还有附子有辛味,辛能发散,所以它还能引发散药开腠理,以逐在表之风寒。而同姜、桂枝能够温经散寒发汗,也能引温暖药达下焦。另外,附子跟白术同用,是祛寒湿比较好的药对。 讲完药物讲方剂 ▽ 麻*汤麻*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 功效:发汗解表,这个发汗解表的表指的是表寒,同时有宣肺平喘的功效,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(就是伤寒证)。 麻*辛、微苦、温,归肺与膀胱经,比较善于开腠理发汗,在表的风寒。当它把毛孔打开之后,也能宣肺平喘,所以能开闭郁之肺气,在方中为君药。 桂枝红色入血络,走的位置比较深,所以说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,解肌发表、温经通脉,解头身痛,既帮助了麻*解表,使发汗之力倍增,又畅行了营分,使疼痛之症得解。 注意麻*汤在《伤寒论》的原方中,麻*的量大于桂枝。我发现现在很多医生用麻*汤,往往是桂枝用量大于麻*。这可能是从安全角度考虑,因为觉得麻*发力太强,用量上限有限,而桂枝上限要求没那么严格,所以当发汗力不够的时候,会下意识地把桂枝的量加大,而对麻*比较保守。 其实这里有个弊病。桂枝的辛味是辛、甘、温,其中甘能和缓,当麻*、桂枝发力不够,你以为加重桂枝发力就增强了,其实加重了桂枝等于加重了甘味,甘能和缓,这时候发汗力反而是减弱的。 但注意,麻*量大于桂枝是《伤寒论》的原方,而这种搭配在北方应该比较好用。假如在南方,我觉得桂枝的量大于麻*反而是比较适合南方人的特征的,因为南方人腠理疏松本易出汗。 不觉时老师回答了又一个问题 ——经方能不能改 ▽中医学 原则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所以经方除了某些药对,如桂枝汤中桂枝跟白芍的比例 在不同情况下要求不同,除了有限的几个药对外 大部分的经方也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量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的 杏仁肃降肺气,与麻*配伍,麻*宣肺、杏仁降肺,麻*燥,杏仁润,麻*升,杏仁降,所以构成了一宣一降、一升一降,一燥一润。这么搭配,加强了肺气的宣降,加强了平喘的功效。杏仁为佐药。 甘草既能调和麻*、杏仁的宣降,同时也能缓和麻*与桂枝相加的力量,使汗出不至于过猛而耗伤正气,这个时候就叫作使药。 其实真正治疗伤寒没那么简单 上方治疗伤寒的证候之中,还有一些症其实是没解决的 咳嗽因为它是寒性咳嗽,这时可以加生姜;假如加了生姜,咽痒咳嗽还是止不住,可以加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。头痛前头痛,一般加白芷;后头痛,一般加羌活;偏头痛,一般就加柴胡与川芎。 身痛轻的,一般用防风;中等的,一般用羌活;重的,一般是用细辛。鼻塞、流鼻涕常用辛夷花、苍耳子。 痰白常用陈皮、半夏。四逆汤附子、干姜、甘草 逆指四肢厥逆、四肢厥冷,属温里剂,但同时有补阳作用,也有回阳救逆风的功效。 它的脉象可以表现为一般情况下的脉虚无力有点细,这是一般阳虚的脉象,也可以表现为亡阳时候的脉微欲绝。 附子辛而大热,走而不守,能温肾壮阳,也能温脾,也能温心,同时能够驱寒回阳救逆,通行十二经,振奋一身之阳。为君药。 干姜辛热,守而不走。注意附子叫作走而不守,当它与附子相配的时候,它限制了附子的游走性,让附子的功能更集中在某一部分或者局部,这样可以增加附子补阳温里和回阳的功效(附子无干姜不热)。在这里干姜为臣药。 甘草甘味,有和缓的作用,所以它的作用和中缓急,温养阳气,同时能够缓和干姜、附子燥热之性并使药力持久,为使药。 三药合在一起,功力就比较强,效果比较宏,可以起到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的作用。 这个方也得活用比如说在中原或者是在北方用,我感觉阳虚直接用四逆汤可能比较好,南方人用起来就比较容易上火,南方人的体质是容易上热下寒,真寒假热。从道理上,南方人用了四逆汤,下真寒是改善了,这是治本,从这个角度上是有利的。但是由于附子的游走性比较强,你的上假热也有可能会加重。 所以在南方用四逆汤,我的体会是 加上一些潜降药,比如龙骨、牡蛎。龙骨、牡蛎有潜阳作用,很容易把附子、干姜、甘草补火的同时造成的阳往上、火往上的弊病,收敛住而沉降。假如觉得还不够力,还可以加牛膝,牛膝的作用是引火归元。 附子有*,如何减*? 一定要久煎! 多长时间才算久煎? 很稳妥的煎法是煎两小时以上。但若用量不算太大,比如说十来克,倒不一定要煎两个小时。所以建议个人不要自己擅行决定,应听医生的。 也可以用艾灸来补够附子不足的力量,比如艾灸神阙、关元、命门、肾俞,一样能够起到补火助阳,甚至回阳救逆的作用。 四逆汤治疗上热下寒除了加龙骨、牡蛎之外,要不要加清热的药?一般不加!上热下寒,那个热是假热而不是真热,所以一般不加清热药,假如要加,比如适量的很少量的,把浮火去一下,或者可以,但是你要想到一个问题,清热药是伤阳的,所以一般我们用潜阳的方法,而不用清热的方法。 ?END? 潘毅教授正安文化特约老师,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。习医从医30余年,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。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,著有《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》。讲课旁征博引,深受喜爱,曾荣登年全国医学专业 十大教授榜、年各省 十大教授榜。中医开方治病 先根据主要的病机,有一个主方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人出现症状的或有或无 或多或少对症加药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zy/404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42种生长在你脚边的中草药
- 下一篇文章: 鼻子那点事中药苍耳子治疗鼻炎的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