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药经验集锦
1.如何用*连之苦寒泄火而除其燥性,与白芍生地同用!2.从升降气机角度来说,五苓散与平胃散的 不同是,五苓散是向下的,平胃散是向上的。藿香正气散是向上升的和散的。3.选奇汤治疗头痛效果奇好羌活防风*芩炙甘草各三克一副即愈!!!风药升清故也。4.补中益气汤可以用于中午重、下午轻的病症5.在用了其他办法都不好的情况下,白术30克治疗腰痛疗效不可思议的好。6.如当前乙肝患病率高,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效果大多不是很好,我借鉴五味子提取物质“ 双酯”和女贞子提取物“齐墩果酸”降酶,猪苓提取物“猪苓多糖”来改善肝功能,苦参提取物“苦参素”排除乙肝病*等,将这些成果用于复方中治疗乙肝收到很好效果。 另外,心律不齐用炙甘草汤能取得一些效果,如果配加生脉散、玄胡、甘松、*芪等效果会更好。 据报道,葛根、泽泻、丹参、山楂降脂效果显著,我认真体验总结,得出了自拟“丹莱虎山泽葛汤”治疗高脂血症,取得显著效果。 所以,学习中医学既要继承,又要发扬,做到继承不泥古,发扬不离宗。 丹莱虎山泽葛汤基本方:丹参、山楂各10~15g,虎杖、泽泻各15~20g,莱菔子8~10g,葛根10~20g 每日1剂,水煎服,1个月为1个疗程。 胸痛加挑仁、红花、玄胡;心悸、口干加生脉散;失眠加枣仁、五味子;烦躁加丹皮、栀子。 病案举例病案一 熊某,女,46岁,干部,住万县市武装部,年2月7日初诊。 胸部有压迫感、肢软无力1周,伴头昏头痛、心悸,动则加重,烦躁易怒,饮食尚可,月经正常,脉弦,舌质红,苔薄白。 血压/mmHg;胸透两肺未见异常,可见主动脉弓伸长迂曲;心电图基本正常。 未予处方,嘱查血脂、胆固醇。 2月11日见报告:胆固醇7.3mmol/L, 三酯2.87mmol/L,β脂蛋白8g/L。 西医诊断:高脂血症,高血压病。 中医诊断:胸痹。 患者拒服西药,即拟丹莱虎山泽葛汤,先服5剂,继续观察。 2月16日复诊:自述服药后胸闷减轻,头昏头痛、烦躁易怒均有好转,继续服药。 3月16日复查:胆固醇6.08mmol/L, 三酯2.07mmol/L,β脂蛋白6.1g/L。 症状基本控制,再服上方巩固效果,随访1年,无不适,全勤上班。 病案二 *某,男,38岁,万县市电力公司工人,年11月4日初诊。 形体较胖,常感胸闷,时有头昏,单位体检查:胆固醇8.8mmol/L, 三酯4.63mmol/L,β脂蛋白8.6g/L。 心电图、血压检查均属正常,诊断为高脂血症。 先后服用烟酸肌醇酯、脉通、维生素E、肌苷片2个月。 复查结果:胆固醇9.3mmol/L, 三酯4.52mmol/L,β脂蛋白9.4g/L。因服药无效,患者遂来中医治疗。 给予丹莱虎山泽葛汤,并停服一切降脂西药及中成药,每日1剂,1个月为1个疗程。 3个月后复查,胆固醇4.9mmol/L, 三酯3.16mmol/L,β脂蛋白4.2g/L,自觉症状完全消失。 随访1年,无不适,全勤上班。 按语高脂血症多兼有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肥胖病等,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。 方中丹参、山楂活血化瘀,扩血管而降压降脂;虎杖、泽泻清热除湿,降脂降压;莱菔子祛痰降压;葛根重用,意在扩冠降压和降胆固醇。 运用本方可抑制外源性胆固醇及 三酯的吸收,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,抑制 三酯的合成;有溶解纤维蛋白使血液黏稠度降低的抗凝作用;有明显的扩张血管而降压的作用;并可改善脂质代谢、降血清胆固醇、降 三酯。 本方多次重复运用,效果确切。 当然,用药请务必遵医嘱!!! 注:本文选摘自《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——李寿彭》,陈代斌、王恩元编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,年2月 7.麻杏苡甘汤类似于麻杏甘石汤,麻杏甘石汤是太阳阳明合病,外邪里热,而麻杏苡甘汤是太阳阳明合病夹湿,太阳、阳明都不太重,所以麻*、杏仁的剂量偏小,微微发汗,病机为湿热,热轻湿重,不用生石膏,直接用生薏米利湿的同时有一定清热的作用,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。 在湿热的时候,利湿、利小便的重要性大于清热,让湿热随着小便而去。因此温病学派中,生薏米是常用的一个药物,在三仁汤中代表的是下焦淡渗之法。 麻杏甘石汤为太阳阳明合病,湿邪不明显。麻*加术汤和麻杏苡甘汤都是外邪夹湿,其中麻*加术汤为寒湿在表,无明显热像,麻杏苡甘汤为湿热,因此强调了发热的症状,往往见到表邪未解,湿邪在表,表现为低热、身体酸痛沉重、苔白腻或*腻、小便不利。 8.理中类方歌括 理中参草干姜术,三两丸汤啜粥捂。 脐冲腹满术当去,吐多姜三亦去术, 脐筑加桂四两治,熟附一枚腹满除, 利多留术君须记,渴饮术至四两五, 腹痛人参应大剂,寒者干姜亦此数, 悸增苓二八变布,丸递皆为腹热筹 真武苓芍术附姜,附一术二余药三, 附子参二苓芍修,附二术四寒痛灸 尿短肢重欲擗地,温渗水气北方候。 四变咳首溲利呕,味半升一姜辛投, 溲多耗津去茯苓,利下去芍姜二守, 呕去炮附加生姜,八两四药水阳谋。 桂附三五去芍药,甘附二四术缓图, 骨节疼烦难转侧,桂草四二风湿逐。 桂附去桂加术四,二法一方桂后入。 理中用术不离土,姜桂附参芍草茯。 歌括心解理中参草干姜术,三两丸汤啜粥捂。理中丸、汤应用颇广,非只治疗寒性“霍乱”,和大病后余之胃寒。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》将此方的应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,曰“人身上下左右俱病。不治上下左右,只治中气…中气如轴,四维如轮,轴运轮行…此方,运轴行轮之法”,可参考之。这里只是从方的角度,提出以下四点注意。一为剂量,3两。作汤服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作丸服用,这里提供了一种现在并不常用的服用方法:以沸汤融化丸药,温服之,日三四服,夜二服,这种服法结合了汤药见效快的优点和丸药使用方便的优势,而且加量容易,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服药方式。二为可丸可汤,急则用汤,缓则用丸。三为饮热粥,桂枝汤之啜热粥,是助正气,促药力使邪外散之意;此处饮热粥,意在温内,使“腹热”。四为捂,在表证方剂中捂为“温覆”,此处为“勿发揭衣被”,做法一致。脐冲腹满术当去,吐多姜三亦去术脐筑加桂四两治,熟附一枚腹满除,利多留术君须记,渴饮术至四两五此六句讲的都是关于术的问题,有去术三变,留术、增术各一法。吐多去术有人认为是因术有发越之势,脐、腹症状去术因为术不治下焦。《伤寒论》中第条可参。如果利多,即使有吐,也不去术。渴饮出现在理中汤证中,病机当为脾虚不能化生津液,水停津液不能上承。如果用炒白术,当为治本之谋,此处未言炒,生用或许更当,后面尚有便干溲多加白术之法,可见术并不燥。一个术在理中汤中出现五种变化,可见仲景心思之缜密。腹痛人参应大剂,寒者干姜亦此数。此两句顺承前面的四两五,体现了方中单独增加某味药的变化。除了炙甘草,理中汤中其他三药都有增量的变化。吐利后出现腹痛,病机应为气津两虚,故加人参剂量。中阳伤明显而出现脘腹寒甚的,加重干姜用量。悸增苓二八变布,丸递皆为腹热筹。悸增茯苓二两,为水停中焦的对症加法。八变布指理中汤后出现了八种变化,为以变应变之法。后一句主要讲了理中丸的服用方法:温服之,日三四、夜二服;腹中未热,益至三四丸。关于此点《伤寒论十四讲》中有个故事:余在青年时期,一次因食生冷而致脾寒作泻,乃就医于某老中医。诊毕授余理中丸医嘱曰:白天服三丸,夜间服二丸。余服药一日,下利依旧,腹中仍疼胀。乃问于老中医,胡不效耶?曰:腹热否?答:未觉。曰:递服之,俟腹热则病愈矣。后果然腹中发热而病愈。当时颇奇其术之神,后学《伤寒论》理中丸的方后注,方知出自仲景之手,而更叹此老中医学识之渊博。真武苓芍术附姜,附一术二余药三附子参二苓芍修,附二术四寒痛灸,尿短肢重欲擗地,温渗水气北方候。真武汤与附子汤从药物组成上只一味之差,真武汤用生姜,附子汤用人参。但是与剂量合看则只有两味药相同,茯苓和芍药各三两。白术和炮附子的用量,附子汤是真武汤的两倍。附子汤所治之证为条“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”和条“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”,对于这样的寒、痛证,条云“当灸之”,这就是说附子汤有替代灸的温通作用。附二术四作为此方中的阳药,笔者认为术当用苍术。人参二两补益,茯苓三两治水,芍药三两通滞,都是为附、术作后盾的,所以用了一个修字,有“阴在内阳之守也”之意。附、术大量,为“附子、术,并走皮内,逐水气”(见《伤寒论》第条方后)之意,逐水气可以宽泛理解为驱逐水、湿瘀等阴邪之意,为“阳在外阴之使也”。真武汤出现在理中类中,笔者是按照《伤寒论类方》的分类方法。可以看出徐大椿的思考中,茯苓、白术所治在中,炮附子着眼于阳,芍药目的在通,生姜优于疏达水之上游,故可与小青龙互为接应,《伤寒论》中已经提出很多线索。其实定位真武汤还有另外的方法。与《伤寒论》并列的、同为整理《汤液经》而作的《辅行诀用药法要》中讲:“玄武者,温渗之方。”东青龙,南朱雀,西白虎,北玄武是古代用四种神灵来命名的方位名词。真武属北方,北方为寒、水,在五脏中对应肾,结合寒、水,我们可以认为真武汤是针对肾阳不足导致的寒水泛滥的方剂。这样的思路中治水方剂就成为在上麻桂剂,以小青龙为代表;在中苓桂剂,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;在下苓附剂,以真武汤为代表的完整格局,三方可分可合,互相接应。这是“温渗水气北方候”的涵义。“尿短肢重欲擗地”只是一些症状的提示参看《伤寒论》中第82条、第36条四变咳首溲利呕,味半升一姜辛投, 溲多耗津去茯苓,利下去芍姜二守, 呕去炮附加生姜,八两四药水阳谋。这几句主要谈真武汤论中加减有四种变化。咳加五味子半升、干姜、细辛各一两,此为干姜、生姜同用又一方,前有理中汤去术加生姜三两,后有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二两,另有生姜泻心汤等方,俱为干姜、生姜同用之方。故知生姜以治疗呕吐上逆为胜,干姜以温中治利治咳为能。小便不利当分两类。一为过多,二为难。此处小便不利为下焦虚寒,不能约束之过多,通则为正,过则为灾。小便过多恐肾阳被耗,故去茯苓后面理中类方桂枝附子汤后有“小便不利,当加桂”,是针对后一种情况。下利者,里寒甚。芍药不论是否味酸,其偏寒是肯定的,故去之,加干姜二两。呕去炮附加生姜,与理中汤后的“吐多姜三亦去术”去术加生姜是一致的。有前贤汪苓友认为,真武汤去附子恐不为真武汤,那理中汤去术呢?桂枝汤去桂呢?足见仲景圆机活法之丝毫无碍,不要被方剂的配伍理论束缚了手脚,影响了思路。方药以治病为能,证变方亦变才是正理,《伤寒论》只是为理举例,绝非临证全书。如果连例子都理解不好,如何能实际应对万千变化的疾病呢?呕去炮附加生姜后,真武汤就只剩四个药了,所有的加减都是围绕水”和“阳气”来进行的,不要多余的条条框框。桂附三五去芍药,甘附二四术缓图骨节疼烦难转侧,桂草四二风湿逐。桂附三五去芍药,指桂枝附子汤用制附子三枚,共有五味药,其他成分为桂枝汤的组成,但是不用芍药。甘附二四术,指甘草附子汤中有四味药,除了桂枝其余三味都是二两。条的桂枝附子汤和条的甘草附子汤都治疗“风湿相搏……疼烦”之证。桂枝附子汤治疗的是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甘草附子汤治疗的是骨节疼烦,掣痛,不得屈伸,近之则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。哪个病情更重呢?桂枝附子汤证风湿之邪阻滞的部位在体表,而甘草附子汤证风湿之邪阻滞的部位已经入里,在关节。病位在表的比在里的要轻,这是定论。从方药的分析上也可得出一致的结论:这两个方子有两味药剂量是相同的:桂四两,草二两。附子都有,但桂枝附子汤为三枚,甘草附子汤为两枚。组成不同处在桂枝附子汤有生姜三两、大枣十二枚,甘草附子汤有白术二两。桂枝附子汤三枚附子,而甘草附子汤两枚附子。这里容易引起疑问:为什么病位在表,病情轻的桂枝附子汤证附子反倒多用呢?原因在于,病位在表可速去之,“犹拔刺,犹雪污”,“邪去正自安”,附子多用目的在于集重兵而溃敌于一役。而病位在里,阻滞于关节,只能缓缓图之,作长期作战的准备,“战略防御、战略相持、战略反攻”都在作战的运筹之中,破敌于一役是不可能的,附子少用在求稳,“积正邪自除”,以甘草名方也提示了缓图的意思。生姜加大枣为调和营卫,与白术之安中比较,营卫为在表之气血,而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,孰轻孰重,孰急孰缓也便昭然若揭了。甘草附子汤后“恐一升多者,服六七合为始”,也在提示缓图之意,药性较烈,为安全故,初服药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投石问路、逐渐加量的服药法。桂附去桂加术四,二法一方二便主。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使用有一方二法,“此本一方二法:以大便硬,小便自利,去桂也;以大便不硬,小便不利,当加桂。”大便不利小便利去桂加术,小便不利大便利当用桂不用术,即桂枝附子汤原方。为何论中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后出现“加桂”、“去桂”的议论呢?因为服药后有“其人如冒状,勿怪。此以附子、术,并走皮内,逐水气未得除,故使之耳。法当加桂四两”。仲景在提示应该随着病状的变化随时加减药物,勿有闲药累赘而掣肘,也勿因少药而不能契合病机,有是证用是药,切不可胶柱鼓瑟。吕志杰就有桂枝附子汤加白术治疗阳虚痹证的经验,即是领会了仲景方之随证活法。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还有一点可以探讨,方后“其人如冒状,勿怪,此以…故使之耳”,出现一些“病状”,不可一概认为是误治,有些是药欲除邪“未得除”,也就是病邪欲解未解,向愈过程中出现的“瞑然反应”,如麻桂各半汤等解表方服后出现的面红、身痒等,是好转的佳兆,应该继续前进,而不是退回原地不敢向前。论中采取的措施就是击鼓两进,“法当加桂四两”,加强“附子、术,并走皮内,逐水气”的力度,希望邪气“得除”。芍甘附三一虚故,苓桂四三二甘术。桂枝人参表里顾,桂草四两桂后入。芍甘附三一,指芍药、炙甘草各一两,制附子一枚。虚故,指阴阳两虚之意,与亡阳有程度上的不同。苓桂四三二甘术,指苓桂术甘汤的组成,为茯苓四两,桂枝三两,炙甘草、白术各二两。苓桂术甘汤归于理中类也,有可商榷之处,如果按治水、治湿、治饮来分类的话,会是另外的结果。桂枝人参汤治疗外证不解,中阳已虚的“协热而利”,协热是因为有表证,利下不止、心下痞是数下之后脾胃阳气已虚,故治疗应该“表里兼顾”,用理中汤治疗中阳已虚,桂枝后煮取其轻薄之气治疗所夹之热。论中同时谈到“协热”和“利”的还有第和第条,病因、病机基本相同。理中用术不离土,姜桂附参芍草茯。土曰稼穑,土厚而不滞,才可生育万物。在人身则中焦脾胃当之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术与“姜桂附参芍草茯”九味药(姜分生姜、干姜)通过灵活变化,有厚土者,有疏土者,有暖土者,有伏土者这些药物共同构筑了仲景的“理中”大厦。笔者将理中类方的21种变化全部列出,将理中汤、丸记作两方,统计后得出如下药物出现频次顺序,依次为:白术16次,甘草15次,干姜12次,人参11次,附子10次,生姜8次,茯苓7次,芍药6次,桂枝5次,大枣2次,细辛1次,五味子1次。这就是理中类方的全部药物使用情况,除去出场很少的大枣、细辛和五味子,正是我们歌括中提到的9味药,而处在前4位的药物正是理中汤、丸的组成:白术、干姜、人参、炙甘草。对于仲景来说,这应该不只是个巧合吧?类变后理中类方的21种变化(1)理中丸:人参、炙甘草、白术、干姜各三两。(2)理中汤:人参、炙甘草、白术、干姜各三两。(3)理中汤去白术加桂枝:人参、炙甘草、干姜各三两,桂枝四两。(4)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:人参、炙甘草、干姜各三两,生姜三两。(5)理中汤加茯苓:人参、炙甘草、白术、干姜各三两,茯苓二两。(6)理中汤白术增量:人参、炙甘草、千姜各三两,白术四两半。(7)理中汤人参增量:炙甘草、白术、干姜各三两,人参四两半。(8)理中汤干姜增量:人参、炙甘草、白术各三两,干姜四两半。(9)理中汤去白术加附子:人参、炙甘草、干姜各三两,炮附子一枚。(10)真武汤:茯苓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,白术二两,炮附子一枚。(11)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细辛:茯苓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,白术二两,炮附子一枚,五味子半升,细辛、干姜各一两。(12)真武汤去茯苓:芍药、生姜各三两,白术二两,炮附子一枚。(13)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:茯苓、生姜各三两,干姜、白术各二两,炮附子一枚。(14)真武汤去附子增量生姜:茯苓、芍药各三两,白术二两,生姜半斤(15)附子汤,炮附子二枚,茯苓三两,人参二两,白术四两,芍药三两。(16)甘草附子汤:炙甘草二两,白术二两,桂枝四两,炮附子二枚。(17)桂枝附子汤:桂枝四两,炮附子三枚,生姜三两,炙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。(18)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(《金匮要略》中有白术附子汤,药同,剂量均为半量):白术四两,炮附子三枚,生姜三两,炙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(19)芍药甘草附子汤:芍药、炙甘草各三两,炮附子一枚。(20)苓桂术甘汤:茯苓四两,桂枝三两,白术、炙甘草各二两。(21)枝人参汤: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,白术、人叁、干姜各三两。8.鼻窦炎方荆芥6g防风6g苍耳子9g辛夷9g白芷9g桃仁9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板蓝根12g马勃5g大*6g酒*芩12g酒*连10g升麻6g柴胡6g半夏9g炮甲珠9g甘草6g如头痛明显,加生石膏,鼻涕清绿、加柴胡、栀子;鼻涕*自,加生意苡、鱼腥草;喷嚏频发,加僵蚕、蝉子,咽干、咽痛加桔梗、射干,痰多、咽喉不利,加桔梗、浙贝母、全瓜;小儿食积,舌苔厚腻,加焦山楂、炒莱菔子;大人酒积,舌苔厚腻,加焦山楂、炒莱菔子、葛根;脾虚不健,加白术、鸡内金。喝了对苍耳子不适应胃脘不适换霍香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zy/8063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北京医生再三建议五种野菜,劝你赶紧撤下饭
- 下一篇文章: 广东汕头名医中医六世实用秘方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