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芷

止头痛、胁痛、牙痛

疗鼻渊、鼻鼽、鼻痓

性味功效

白芷为伞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和杭白芷的根。性味:辛温,归肺、胃经,有解表散风,通窍止痛,燥湿止带,消肿排脓之效。

古今文献
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女人漏下赤白,血闭,阴肿,寒热,头风侵目泪出,长肌肤,润泽,可作面脂。”

《名医别录》:“疗风邪久渴(当作泻),呕吐,两胁满,风痛头眩,目痒。”

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治目赤胬肉,及补胎漏滑落,破宿血,补新血,乳痈,发背,瘰疬,肠风,痔瘘,排脓,疮痍,疥癣,止痛生肌,去面皯疣瘕。”

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鼻渊,鼻鼽,齿痛,眉棱骨痛,大肠风秘,小便出血,女人血风眩晕,翻胃吐食,解砒*,蛇伤,女箭金疮。”

临证心法1.止头痛、牙痛

白芷芳香上达,辛温通窍,历来即为治头痛之要药,如《串雅内编》之都梁丸,即以本品一味,专治头风痛、偏头痛。配伍川芎、羌活、细辛等药,则相须为用,疗效更佳。如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引《仁斋直指方》之芎芷散中,白芷与川芎同用;《世医得效方》之四川丸,方中白芷与川芎、川乌、川细辛同用,疗效均十分可靠。

由于白芷入阳明经,故为前额及眉棱骨痛之专药。本人对眉棱骨疼,常用本品配伍选奇汤。选奇汤出《兰室秘藏》,由羌活、防风,*芩、炙甘草组成,主治风热挟痰上壅所致头痛眩晕,眉棱骨痛。本人加入白芷、细辛,疗效较原方更好。

由于本品属阳明经之药,故对于阳明经之牙痛以及牙龈肿痛有效。属风寒者常配伍细辛,风热者常配伍*芩,疗效可信。

2.疗胃脘痛

白芷香烈性温,能入胃祛寒止痛,《滇南本草》谓其“止胃冷腹痛寒痛”,其言不虚。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,也常以此药加入治胃病药中以温通止痛,属独门家传经验。本人学习张老经验用于临床,对于虚寒及寒凝型胃痛,的确可以提高疗效。

3.止胁痛、周身肉痛

白芷治胁痛,《名医别录》早有记载,可惜后世用之较少。本人学习他人经验,用于治疗胁痛,疗效称奇。曾治一肝气郁滞患者,两胁胀满疼痛,先用四逆散加元胡、川楝、郁金,服药一周效果不显,后于原方中加白芷10克,竟然3剂若失,疗效称奇。

周身肌肉酸疼,多由于气血不充,加之外受风袭所致,白芷有祛风止痛,通经开窍之功,故服之有效,本人对于有此症状者,常在主方中加用白芷、羌活、独活各20克,称为身痛三味,疗效满意。

4.治鼻渊、鼻鼽、鼻痓、鼻塞

白芷祛风、散寒,燥湿,升阳明之清气,以充养上窍,可以消除鼻渊之病因,为治本之药;又可通鼻窍,止疼痛,以改善鼻塞不通,浊涕不止,前额及眉眶痛之症状,又属治标之品。故为治鼻渊之要药,自明清以来,诸家多所选用。本品治鼻渊多与辛荑、苍耳子同用。如《济生方》辛荑散、苍耳子散等。本人治此病多选川芎茶调散加鱼腥草(重用),多能取效。

除鼻渊外,本品亦多用于鼻鼽(过敏性鼻炎)、鼻痓(慢性鼻炎)。对于鼻鼽(过敏性鼻炎),本人常以柴胡桂枝汤与麻*附子细辛汤合方,加白芷、辛荑,用于阳虚肺寒,兼少阳太阳不和者,取效率在八成以上。而鼻痓则仍用川芎茶调散加鱼腥草治之。

5.内服外用治疮疡痈*

疮疡脓*乃邪*壅积,营气郁滞而成,《医宗金鉴》谓,白芷能”通经理气而疏其滞“,对于疮痈初起,红肿疼痛者,有活血散结,消肿止痛之功;而对于脓成难溃及脓湿不止者,又可以托*排脓,除湿止痒,而且还可以生肌。故外科诸方中,白芷诚为要药。如《世医得效方?疮肿科》收录危氏“秘传十方”,加用白芷者竟有一半之多。众人皆知仙方活命饮,其中也用到白芷。另外,白芷还常用于外治肿疡。如治乳痈,可以用本品30克,打粉外敷有效。生肌玉红膏,以之与紫草、当归、血竭等配伍,用白蜡、麻油制为软膏,生肌之效甚佳。

6.外用美白润泽祛斑白芷是自古以来的美容佳品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“可作面脂”的记载。本人曾自拟一方用以美白,由白芷、茯苓、山药、珍珠层粉、蛋清、*瓜混合均匀,用打蛋机打匀,作面膜敷面,效果出奇,竟在很多女性中广为传播使用,传为美谈。用药眼目

1.用法用量:常用入汤剂10-15克,外用适量。

2.应用注意:阴虚内热者慎服。

听说转发与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tusanqiq.com/cezjb/5029.html